English

本世纪末中国人才估量

1999-05-29 来源:生活时报 巩胜利 我有话说

人才循环误入怪圈

1999年春我国人才市场出现这样的现象,用人单位胃口大大提高,要求文秘、推销等专业职位,必须在本科之上,而计算机、法律、工商管理等热门专业起点为硕士,形成了“水涨才高”的趋势。中国改革报就此做了综合报道。

广州市今春需求10182用人职位中,有8148个要求是本科以上学历,占需求人才总量的80%以上,有近4万人竞争这些职位;佛山市人才交流会上,现场录用1600个应届大中专毕业生,却有来自东南西北万名学子人山人海般地涌入人才集市,结果只有25%左右的达成初步“成交”意向,而当场拍板录用的“人才”只有12人。

据统计,全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不到5%,与西方国家差距还是相当大的,人才短缺本是情理之中的必然,可为什么使用人才却提前出现倒挂?据人才市场“成交量”分析,首先是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能衔接对口,高校学科、专业结构设置与社会需求不成对称,造成某些专业人才偏颇过剩,形成供过于需的人才积压市场;从社会及用人需求市场分析,特别是新毕业的专业人才,择业期望值偏高,不愿去基层,一味追求高薪舒适的就业环境,形成一些职位像考高校的独木桥——“百里挑一”;人才使用的价值出现异常偏高,一般职业屈就高学历者举不胜举,高级人才的“屈就”使用,使原本适应的人才余出。由于待遇差距,谁还愿意用学历低一些的人才呢?我国真正需要人才嗷嗷待哺的中小城市、农村,因为环境的制约,不仅缺乏吸纳人才的激励机制,甚至也无法留住人才。

高级人才超期服役

世纪之交的中国,高级人才已出现严重断档,人才资源也面临严重短缺的威胁。据国家人事部与相关人才研究所调查显示:目前,我国高级人才资源中,大专以上学历者127.8万人,占高级人才资源总量的87.63%,而这一比率却比1980年的93.88%低了6.25个百分点。1997年国家教育部部属高校博士生导师88%的年龄在56岁以上,其中北京大学400多名博士生导师的年龄超过了62岁,中国科学院在首都高校的29名院士中,年龄普遍超过了70岁以上,中国两院院士平均年龄65岁,我国高级专业人才,年龄在55岁以上占41.38%。

据新近中国老龄委调查报告显示,到2000年我国将有42%以上的高级职称人才退休。这份报告具体分析到,我国100多万高级职称人才中,45岁以下的占6.3%,35岁以下的仅占1.1%。高级人才出成果有其最佳的生命龄期,科技工程领域35岁为最佳创造龄期,文学艺术领域45岁是最佳龄期,社科哲学领域40岁是思想开始成熟、思维最活跃的创造佳期。到下世纪初期,以上这些领域人才绝对量和相对比例都将跌至新中国50年来的最低点。根据科技就是生产力的论断,至下世纪20年代期间,因尖端学科、重点学科、应用学科带头人的急剧减少,我国在世界上这方面的地位将呈下降趋势。

人才匮乏有根源

自1978-1998年,我国累计派出留学生超过31.6万人,回国服务的只有近10万人,有2/3的“学子”未回“故土”,其中有近10万人留在美国。到1998年,我国出国留学生首次突破20000人,每年达到23000人。

我国国家级人才格局两极分化,青黄不接是不争的事实。

特别值得分析的是:我国目前的尖端学科人才,大多是新中国之后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期自己培养的,然后出国深造,回国后担纲成为90年代末期科技、学科的领头人。全世界所有的发达国家,第一掠夺性招揽“人才”的绝招是“移民”引才。据知,新中国成立50年来,几乎从来没有通过合法引进过国外“移民人才”,而国内大批尖端人才、青年人才却被合法、非法大量移民;与此同时,由于国内的移民政策严重缺失,包括省际、地级“人才”移民,也是困难重重,实施艰难。“高级人才”是没有国界的,只要哪里能提供更好的环境,“高级人才”就会流向哪里,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,实际上也是20世纪全球吸纳尖端人才所实施的宏观战略。

据我国有关部门专业协会统计,到21世纪初期,除了短缺学科尖端带头人外,还有社会急需、实践应用性高级人才,也严重短缺。首先需求是掌握高、新、尖技术的人才,这类人才主要体现在电脑、通信网络、生物技术、新材料、绿色食品、遗传工程等尖端领域;其次是专业商品、产品,经销、推销的特殊专业人才;还有一些脑力劳动人才,如理财、投资、广告、设计等方面的分析人才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